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湘潭:以绣花功夫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1-10-2512180

  湘潭是长株潭核心增长极重要成员,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乡,素有“金湘潭”之美誉。乘着城市更新的东风,大美湘潭正以绣花功夫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湖南湘潭市累计改造棚户区5。5万户,改造老旧小区442个、2600栋、5.97万户,创造了“多元化参与、系统化改造、市场化运作、立体化管理”的“湘潭模式”,多次获国、省表彰推介,连续四年获省人民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耀眼的成绩单是由一份份实干铸就的。近年来,湘潭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城市精明增长理念,聚焦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从人民急难愁盼 问题“改”起

  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对城市更新具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为切实保障百姓的安居宜居,湘潭市加快推进了棚户区改造,科学编制棚户区改造中长期规划,及时出台系列棚户区改造政策,确保棚户区改造规范有序推进;攻坚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将靠做项目推进的“点状式棚户区改造”转变为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成片式棚户区改造”;创新棚户区改造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并联审批,探索实施容缺受理,提高了审批效率,全面推进项目进度。2016年~2020年,市中心城区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36857户、472.5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40.33亿元。

  2019年以来,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惠民生、扩内需的重要手段。湘潭市通过拆除违法建筑、维护养护房屋、美化绿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落实长效管理等五项重点工作,既解决了下水堵、屋面漏、楼难爬等群众最关心最糟心的里子问题,又量力而行解决小区外配套设施难题,补齐物管、停车、卫生防疫等短板,做到里子面子双提升、区内区外双到位,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按照“多元化参与、系统化改造、市场化运作、立体化管理”的模式实施改造,拉动了社会投资,实现了惠民生、稳投资、扩内需三重效益叠加。

完善道路、管网 畅通城市“血脉”

  湘潭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5.88公里/平方公里,有效缓解了湘潭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道路不堵了。市城区新增污水管道122公里,改造老旧污水管道48.1公里,已建成排水管网总长约1480公里,管网畅通了。

  中心城区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更加完善,新建了北二环路、潭州大道、文星门路等道路,打通了北二环路至韶山路、建设北路至韶山东路、莲城大道至沿江中路等道路。“两干”(芙蓉大道、潭州大道快改)项目建成通车,为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实现半小时经济圈,跑出了湘潭加速度。

  完善了城市管网系统。完成了南岭南路、书院中路、双拥南路、河东大道等城市干道供水管网建设;完成了三水厂和羊牯塘水井提质扩建工程,新增供水规模达到11万立方米/日。排水方面,城区雨水管道765公里、污水管道627公里、合流管道88公里,现状排水(雨水)总能力约为284.7立方米/秒。湘潭市城区现已建成投产4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52.5万吨/天,排放标准都达到了一级A标准,污泥处置能力120吨/天,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7%,实现无害化处理率100%。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更新的要素之一。除了完善道路、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湘潭市还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重点,在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新成效。成功获批国家节水型城市,建立了节水统计制度与城市节水数字化管理平台;扩大天然气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规模,全市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8.5%;建成了碧泉湖、百亩湖等多个城市公园,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23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91%。

生态修复 让城市更有“韧性”

  湘潭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建立了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标准和政策体系。制定《湘潭市城区黑臭水体清单》,基本完成了城区24条黑臭水体治理,对爱劳渠、长城一级渠、长城二级渠、丰收渠和王家晒渠等进行提质改造、河道疏浚,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统筹考虑了渠道截污、清淤、景观和防洪功能,基本完成了明渠排口的截污工作,消除直排口,并成功获评国家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市。

  截至2020年,湘潭完成了沿线160公里防洪堤达标建设,形成了防洪闭合圈。根据对各排水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析,湘潭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标的排水分区分别是南洋渠分区、仰天湖分区、昭山健康产业园分区、晴岚分区、护潭一级渠分区、护潭二级渠分区、环兴隆湖分区、湘江湾北部分区,达标面积合计为52.06平方公里,占全部排水分区面积的22.58%。

  积极开展“矿山复绿”行动,出台了《湘潭市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方案》,以绿色矿山理念开辟了矿产资源永续利用新途径。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湘潭锰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完工验收,并获批国家矿山公园;实施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持续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力度,谭家山煤矿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于2020年年底完工;通过有效推进城市老工业区重污染行业的整体搬迁改造,建立了城市污染地和工商业废弃地改造的城市土地整理模式;重点开展了市辖区煤矿企业、凤凰矿业、鹤岭福利锰矿“矿山复绿”工作,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2家,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山复绿”,全市矿山地质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程度不断提高。

“古色”湘潭 延续城市文脉

  延续好城市文脉,有利于营造特色人文空间、塑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软实力,是城市气质的重要体现。湘潭市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城市文脉,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留下了城市记忆。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湘潭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经费修缮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圣殿、潭宝汽车站、江西会馆牌楼、褚公祠等文保单位面貌焕然一新。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点状的文物古迹保护延伸到面状的历史空间的保护。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延续老城肌理,文庙、烈士纪念碑等文保单位,保存较为完整。窑湾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经过重新规划打造,其内部的大量真实历史信息核心景观资源保存较为完好。

  城市更新作为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涉及诸多要素与诸多利益的平衡,必然是一个历时漫长的复杂过程。站在“十四五”的历史起点,湘潭市将积极抢抓长株潭都市圈作为全国重要增长极的战略机遇,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围绕“四区一地”发展定位,实施“湘潭向北、西拓南延”战略,统筹存量提质改造、增量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完善,以城市体检为基础,以片区为单元推动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伟人故里,大美湘潭”。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1.10.22 杨若男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河南商丘:“绿”到市民家门口
  金秋十月,秋意更浓。一连几天的降雨,把古城商丘洗刷得异常清新,刚刚开放的古宋河带状公园游人如织,成了市民的网红“打卡”地。公园里,笔直的水杉、高大的银杏、五彩的月季、沿河的水生植物,错落有致,色彩斑斓,一派生机盎然。

0评论2021-10-25714

河北秦皇岛提前超额完成停车设施建设年度任务
  今年年初以来,河北省秦皇岛市以车站、学校、老旧小区等“停车难”区域为重点,全市计划新增公共停车位1万个,截至9月底,48个项目共10930个停车位全面完工,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有效缓解了城市“停车难”问题。

0评论2021-10-251811

江西九江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
  日前,江西省九江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调研督导,扎实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

0评论2021-10-251035

北京发布规划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在日前开幕的2021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上,北京正式发布的《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3年,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基本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

0评论2021-10-25929

广东发布商品房交易13个风险提示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日印发通知,就购房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事项作出13个提示,要求各地及时将该风险提示印发给本辖区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并在销售现场醒目位置予以公示,同时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监督。

0评论2021-10-25918

陕西优先保障学校养老院及居民供热
  日前,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通知,对进一步做好冬季城镇供热采暖保障工作进行部署,确保广大居民安全、温暖过冬。

0评论2021-10-251747

长沙:在城市更新中品味美好生活
  曾经破旧的老小区,改造后变身为宜居的乐园;曾经下楼难的老人,加装电梯后轻松“一键下楼”……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在机构改革中率先成立全国首家城市人居环境局,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思想,以“三高四新”战略为指引,强力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加快构建城市更新制度框架、政策体系、技术标准、工作组织和要素保障,在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改善和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擦亮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也让新老市民“记住了乡愁”。

0评论2021-10-251388

株洲:老工业城市的新动力转型
  从7000人的小镇到现今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400万的新型城市,历经70多年发展,株洲城镇化率位居全省第二,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一极,被誉为“神农福地,动力之都”。

0评论2021-10-25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