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做好“三融合” 探索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新路径” ——访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规划师宋晓龙

2021-09-265720

  2021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补齐县城建设短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规划师、全国村镇建设智库美丽宜居县城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宋晓龙。他从自然、文化、生活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以绿色低碳理念为引领、探索县城特色构建的新路径。

  宋晓龙介绍说,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县城数量总计约1860个,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3.89%。在城镇体系中,县城量大面广、以小型城市为主体,主要承担了县域农业转移人口和返乡农民工在县城安家定居的需求,但建设发展存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聚集效应发挥不足、县城风貌缺乏特色导致“千城一面”现象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人居环境品质不佳、对县城历史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意见》的出台,将对未来我国县城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科学引导作用。

与自然融合,强调县城的“地域特色”

  记者:《意见》强调县城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融入自然,顺应原有地形地貌,不挖山,不填河湖,不破坏原有的山水环境,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您是如何理解的?

  宋晓龙:这点非常必要。县城外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县城选址,主要包括所在地区的生态基底——山川平原、江海河湖、密林草地、耕地农田以及自然气候等。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描绘的不同地区的自然美景,反映了地域独特的自然形态。大自然为人类赋予的山水形胜是县城生存的基础,是文化的根基,也是县城地域特色的源泉。保护大自然并与之融合,是绿色低碳县城建设的基本需要。

  县城内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县城的绿地系统和河湖水系,所谓蓝绿空间体系。实现县城自然环境品质提升,一是尽可能地提高绿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占比;二是充分挖掘和保障附属绿地的潜能,应绿尽绿;三是加强街道绿化,构建步行绿道,建设森林化街道;四是重视公共绿地、小微公园的建设;五是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河道、湖泊水系,形成亲水公共空间。作为小城市的县城不仅不能挖山填湖,还要挖掘环境特质,形成绿树成荫、碧水蜿蜒、花团锦簇、鸟语花香的城市环境,充分反映地域特色。

  我院在编制内蒙古宁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充分结合当地自然与文化基底,构筑“一屏六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注重强化县城核心带动作用,严格控制县城建筑高度和开发强度,突出了内蒙古北疆建筑风貌,建设集人文和生态于一体的特色城市。

与文化融合,彰显县城的“历史特色”

  记者:《意见》要求加强县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存传统街区整体格局和原有街巷网络,不拆历史建筑,不破坏历史环境,保护好古树名木。这方面您有哪些体会?

  宋晓龙:中国的县城大都具有上千年历史。加强县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县城文化基底的保证。

  首先,要梳理好县域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传统街巷、历史河湖水系、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这些最宝贵、无可复制的稀缺文化资源,是县城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基础。

  其次,要尽可能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彰显县城历史特色。文化遗产应当保护历史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还应保持传统街巷肌理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文物古迹的保护应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历史建筑应开展普查、登记、挂牌、测绘工作,确保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保护好文化遗产本体的同时,加强历史环境保护,让历史水系、街巷古道、古树名木、遗址遗存都得到保护、展示与利用。

  最后,要讲好文化故事,构建文化品牌。县城应是有浓郁地域文化的城市空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文化传承中形成历史特色与城市魅力,美好的地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久远的县城历史演变积淀,可以汇聚成优美动人的文化故事,打响县城文化品牌,形成“有文化的空间、有故事的县城”。

与生活融合,提升县城的“环境特色”

  记者:《意见》指出,提高县城建设质量,增强对县域的综合服务能力,对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县城绿色低碳建设过程中,如何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求,不断提升县城的宜居性?

  宋晓龙:县城作为人口规模比较小的城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是推进城乡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城既有一般城市的通用性功能要求,诸如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城市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等,也有与生活需求融合以及构建绿色发展、特色宜居的“环境基底”要求。

  建设绿色低碳街道体系。县城街道由于人口少,机动车数量相对较少,应避免设计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过宽马路。街道适宜采取密路网,特别应重视人行步道的安排,保持大于3米的舒适的人行步道宽度。主次干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种植4排以上的乔木,让街道拥有“森林感”。

  重视县城机动车停放问题。应重视发展绿色化的公共停车场、停车楼等设施,通过实施严格的城市管理,鼓励居民在利用公共交通的同时,提供必要数量的公共停车设施,既能满足居民不断增加的机动车外出需求,又能促进街道环境品质的提升。

  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体系。结合城市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体育医疗中心、居住社区和自然山水环境等,建设规模适宜、分布均匀、便于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间体系。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可以增加城市活力,满足城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强化县城建筑风貌特色。县城应该反映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鼓励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设方针,把县城的开发强度降下来,把民用建筑的高度控制好,提高城市设计层次,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与工程施工质量,营造“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县城风貌。

  总之,积极挖掘和高品质构建县城的“地域特色”“历史特色”和“环境特色”,重视“生态基底”“文化基底”“环境基底”的保护利用,才能提高县城建设质量,推进县城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进而实施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高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1.09.13  龚后雨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2021年1—9月全国新开工改造 城镇老旧小区5.12万个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经汇总各地统计、上报情况,2021年1—9月份,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12万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4.8%。其中,2021年计划任务全部开工的地区:上海、安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南、山东、河北、江苏、黑龙江、新疆、江西、吉林、甘肃、青海、海南;开工进展排名靠后的地区:湖南、福建、山西、西藏。

0评论2021-10-25192

2021年度房地产估价师职业资格考试下月开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就2021年度房地产估价师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房地产估价师考试”)有关事项提出明确要求。

0评论2021-10-251324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2022年4月1日起实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发布《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国家标准,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本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相关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

0评论2021-10-251369

“掌上公租房”点亮安居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公租房APP调研侧记
在广泛调查研究、深入察访民意的基础上,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推广公租房APP确定为1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在10个城市重点推进。4个月过去了,各地公租房APP推广应用工作进展如何,是否真正做到了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相关人员赴青海省西宁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调研相关工作。

0评论2021-10-251452

我国敲定未来五年家政兴农行动计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工负责改善家政从业人员居住条件等工作
近日,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家政兴农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的渠道更加通畅,家政服务对带动就业、保障民生的作用明显增强,家政扶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家政服务品牌化、信息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有效提升,家政服务有效供给显著增加,人民群众对家政服务的满意度稳步提高。

0评论2021-10-181995

《主题公园工程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使我国主题公园建设符合国家“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满足主题公园游乐工艺的基本要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修订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了国家标准《主题公园工程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近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29日。

0评论2021-10-18343

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出炉 北京市东城区等30个地区入列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商务部等12部门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商务部办公厅等11部门关于印发〈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并向社会公示,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1部门日前印发通知,确定北京市东城区等30个地区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

0评论2021-10-181974

23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让儿童成长得更好,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23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0评论2021-10-181956

2021年1—8月全国新开工改造 城镇老旧小区4.73万个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经汇总各地统计、上报情况,2021年1—8月份,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73万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7.7%。较7月末增加了9.5个百分点。其中,开工进展较快的地区:上海(110.0%)、安徽(106.4%)、山东(103.8%)、河南(102.0%)、河北(100.0%)、江苏(100.0%);开工进展较慢的地区:湖南(62.5%)、山西(59.4%)、西藏(25.0%)。

0评论2021-10-11165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知要求10月15日起全面实行一级建造师电子注册证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级建造师电子注册证书(以下简称“电子证书”),并开展延续注册工作。

0评论2021-10-11441